秋高气爽,湖风微熏。一栋栋楼房掩映在山林中,倒映在湖面上。阳光下,新余市仙女湖畔的洋田村显得静谧而安详。
太安逸了!这是9月18日记者到这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村庄的第一印象。不过,随着采访的深入才了解到,这两年,这里正发生着一种脱胎换骨的改变。
一段“安稳”的日子
洋田村没多少田,错落在山洼的薄田一直只够管村民的口粮。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,村民们依赖仙女湖,靠水吃水,把养鱼作为最主要的生计。最早的是由村里集体搞的拉网养鱼,在一个湖湾拉网拦截了7000亩的水面投放鱼苗养殖。后来,村民又陆续在湖面上开始搞网箱养鱼。一时间,洋田村俨然就成了个渔村。上百户村民在湖上建起了1000多个网箱。
回忆起养鱼的那段时光,村民胡二根仍有些怀念,对于取缔网箱养鱼,他别扭了好一阵。“没什么事做,轻松得很,赚钱还多。”他1991年开始投入网箱养鱼,最多时曾有70个网箱,一年的纯收入达到5万元。
“靠养鱼村民的日子过得确实很安稳。”今年40岁的村支书刘中平的话,也印证了胡二根的怀念。拉网养鱼能给村里带来每年50万元的收入,还可以解决几十个劳动力的出路,每人每年的工钱收入就有2万元。而村民们自己搞的网箱每个投入千余元,收益能有1500元,整个村里光网箱养鱼一年的产值就有300多万元。
但安稳的日子在2011年到头了。作为新余市的最重要的饮用水源仙女湖,网箱养鱼对其水质的影响越来越大,为了保护“一湖清水”,当地政府最终下决心取缔网箱养鱼。村里的拉网养鱼也被收归市里成立的渔业公司统一经营管理,实行“人放天养”的生态养殖模式,村里每年可获取28万元的利润。
一条逼出的路子
不用自己养鱼了,该干什么去?
2006年接手村支书的刘中平,在取缔网箱养鱼的大限之前已经在寻找答案,搞农家乐似乎是一种潮流。“2007年开始搞新农村建设时,村里扶持了10户村民搞农家乐试点,但受当时交通条件限制,加上村民各自为战,效果不是很好,每户一年才赚个两三千元钱。”刘中平说,相对于网箱养鱼,农家乐的试点让村民们心灰意冷。
转机在2008年仙女湖环湖公路的开始修建时出现。2009年,村里注册了一个专业合作社,开始策划搞一个大型的农家乐作为龙头来带动,仙湖山庄应运而生。这个在2011年5月开业的山庄由村民集股投资200多万元兴建。不再搞网箱养鱼的胡二根成了山庄的一个股东,他入股了20万元。
18日上午,记者在山庄沿湖回廊转了一圈。这里是个曲径通幽所在,临窗凭栏,湖光山色。门前油亮的环湖公路在2010年上半年通车,由新余市区在山间湖边蜿蜒10多公里而来。
“现在这里占地5亩左右,有一个大餐厅,还有10多个包厢,在这里可以吃到纯正的仙女湖有机鱼和当地特色农家菜,还可以临湖垂钓,登船游湖。”刘中平介绍,去年经营8个月收入达到100多万元,今年前9个月做到了90万元,而马上到来的国庆长假将是他们大展身手之时。
除了在村里忙碌,一些村民放眼山外。七八十个有捕捞技术的村民组成捕捞队,走南闯北,到福建浙江等省承包捕鱼作业,而一些年轻人则去向城市务工。
再不是守着湖面生活,再不是那么按部就班,但记者感受到村民们心里的劲头越来越足了。
一种嬗变的观念
改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甚至阵痛还需要很长时间缓解。
刘中平当洋田村带头人以来,正好是一段“动荡”的时期。政府取缔网箱养鱼的动作很大,但村民并不十分理解。刘中平记得,对于一些特别执拗的村民,要上门七八回做工作。“说得天花乱坠没用,村民要看实际的。”
“目前并没有多少钱赚。”当记者问胡二根入股20万元的回报时,坐在桌边的他斜撑着个脑袋。但当问他对今后的信心时,他直起了身子:“虽然眼前收益不高,不过长久做下去肯定没问题,起码这么漂亮的一座山庄在这里,现在连湖南人都到这来钓鱼呢!今后的前景那肯定看好。”
刘中平则很清晰地说出了村里打造生态休闲农业的三期规划。“现在只能算一期。旁边的山头上还要准备建个会务中心,算是第二期吧!随后还在打造一个观光果园和生态养殖基地,算第三期,就在旁边的山上,种上蜜橘、杨梅、桃树、梨树,供游客采摘,放养土鸡,为山庄提供纯正的土味。二、三期的规划已经报到上级部门去了,年内就准备启动,争取两年内完成。”
现在只重餐饮轻会务和住宿的仙湖山庄的规模,在经营中已经带来束缚,无法开展会务活动接待不了大型团队,住宿条件不高难以吸引“慢游客”,这在村民们看来都是当初规划的“短视”。“会做还要会吆喝,要有点吹的本事。”刘中平笑着说,广告推介也是他们要学会的一堂新题。
当初靠村民集资入股的模式已显得小打小闹了。于是,招商引资也成了当务之急。“目前有老板看中了,正在谈,新余的北京的都有。”在闯荡中,洋田村的村民边干边学,在一步步“站得更高看得更远”。